有 关于相面识心术_心理学面相术方面的知识,小编在此整里出来,给大家作为参考,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相面识心术_心理学面相术的相关内容。
电视剧《雍正王朝》中的康熙,即使到了晚年,也一样慈祥睿智、驭臣有方,把帝王心术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而事实上,从《实录》记载可以看出,晚年康熙孤独惶惑且多疑易怒、反复无常,与群臣关系隔阂疏离。这种情形,在废黜太子后的议举新储君上表现得最为突出。
(资料图)
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,虽说原因很多,但主要还是与其暴戾乖张渐失圣心有关,另外与康熙的多疑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,怀疑其意图弑逆。
康熙决定,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丙戌日公推新太子,可是在公布决定以后他又后悔了。但又不能立即出尔反尔,只能硬着头皮走一下流程。结果,众臣公推胤禩,与康熙截然异趣。康熙大为不满,疑为党争,强行终止公推新太子,罢免佟国维。之后,胤礽复立。
胤礽废黜之前,康熙对胤禩甚为看重,即因其颇有才干名声,亦能得诸多皇子拥戴。然胤礽刚刚废黜不久,康熙正开始后悔,胤禩即被揭发出所谓看相人云其将大贵,由是触及康熙心中所忌。在康熙的心目中,即使胤禩再有才能,亦只配为胤礽的辅佐,而绝不能取而代之。所以众臣公推胤禩时,康熙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。
胤礽后来被人撺掇,联合一些人企图劝康熙让位,触动康熙大忌,于是胤礽再次被废。
在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之后,康熙就断了再立新太子的想法,从此“九子夺嫡”愈演愈烈。
朱元璋问“神算子”刘日新:“你曾给蓝玉算过命?”刘日新说:“算过。”朱元璋又问:“那你可知道自己能活到几时?”刘日新说:“就在今日。”
说起明朝的神算子,大多数人想到的应是刘伯温。民间一直流传着“三分天下诸葛亮,一统江山刘伯温;前朝军师诸葛亮,后朝军师刘伯温”的说法。刘伯温智谋超群,屡次给朱元璋指点迷津,被朱元璋称为“吾之子房”。
同时,由于刘伯温曾屡借天象规劝朱元璋少杀戮,多施恩,而深得人心,经过民间的艺术加工,刘伯温就成了知天文晓地理,能掐会算的神算子。但据史料来看,刘伯温虽然自幼天资聪慧,记忆力超群,读书七行俱下,但刘伯温并没把算命、看风水当做人生志向,他的志向是辅佐君主,成就一番事业。
然而明朝有一人,在算命、看风水上颇有造诣,他就是刘日新。《金华府志》记载:刘日新,在金华因善于看风水、看相、算命而闻名。朱元璋打下金华后,把刘日新找去,为自己和众将看相算命。(这事刘邦也干过,然而朱元璋向来崇拜刘邦。)
刘日新看了朱元璋的面相后,说:“将军当极富极贵。”
然后又对众将说:“日后众将都很显贵,有的可成王公,有的被封侯。”
这个笼统的答案,令朱元璋很生气,他认为刘日新有些敷衍。刘日新见状,忙让朱元璋屏去左右,然后说:“极富者富有四海,极贵者贵为天子。”
朱元璋一听自己可以成为皇帝,心中大喜,就给了刘日新很多赏赐。果然,过了没几年,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在南京称帝,此时又想了刘日新,既然人家神算子给算准了,自己做皇帝了,也要谢谢人家。就如当时刘邦称帝后,封曾经给他算命的许负为候一样。
朱元璋也把刘日新召来,问他:“欲贵乎?”
不料刘日新说:“不愿。”
朱元璋又问:“欲富乎?”
刘日新又说:“不愿。”
朱元璋这下愣住了,我想赏赐你,你竟然还拒绝,既然不要富贵,那你想要什么?刘日新说:“臣所欲者,求一符可以遍游天下耳。”
刘日新明白,伴君如伴虎,留在朱元璋身边没什么好结果,就求一个遍游天下的赏赐。朱元璋听后,让人拿来一把白扇子,挥手在上面写道:“江南一老叟,腹内罗星斗。许朕作君王,果应神仙口。赐官官不要,赐金金不受。持此一握扇,横行天下走。”
朱元璋写完,令人在上面盖了皇帝专用章,从此,这把扇子就成了宝贝。刘日新靠着这把扇子,就可以在大明朝的各个地方公费旅游,百官还要好酒好肉的招待,过得真叫神仙日子。
刘日新凭着这把扇子,公费旅游大明十多年,也潇洒够了。有一天,他回到家突然对妻子说:“我当死以非命,故归,欲作别,去游京师。”
刘日新不仅给别人算命准,还给自己算出了死期。临死前,跑到家给妻子道了个别,就跑去京师南京了。
果然,刘日新跑回京师后,正值蓝玉凯旋而归,刘日新说:“将军将星见梁地,当封梁国,然七日必有一险,我当与将军同死。”
当初,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,后因蓝玉骄纵,犯有过失,便将梁字改为凉,还命人将这些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。可见,刘日新预言之准确。
蓝玉自持功高,骄纵无比到什么地步呢?蓝玉北征南返时,深夜抵达喜峰关,因为守关的官吏没能及时开门迎接他,蓝玉便纵兵毁关,破门而入,朱元璋听后,大为恼怒,但暂时没惩罚他。
不久后,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欲和多位将领(有可能是捏造),想乘朱元璋藉田时谋反。朱元璋下令审讯,认定蓝玉等人有谋反之心,便将其逮捕下狱,扒皮抄家,灭三族,株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多人,史称“蓝玉案”。
蓝玉死前,大声感叹说:“神乎刘先生之言。”
朱元璋听后,就问蓝玉刘先生为何人,蓝玉说:“刘日新。”
朱元璋一听大怒,把刘日新抓来问话,便出现开头的对话,结果刘日新和蓝玉一同被杀。刘日新虽以算命准而出名,却不懂有些事可看破,而不能说破,尤其是有关皇帝的事。皇帝要杀谁,如果被他提前说破,皇帝岂不是很没面子,损了皇帝的威严,他岂能有好下场?就如工作中,你老爱揭老板的短,结果可想而知。
历史有趣、有料, 而且读史使人明智,许多高考状元都是历史的受益者,比如2018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曹静怡,考出713分的惊人成绩,被采访时她曾坦言:自己从小就是一枚“历史迷”,还说:“这份兴趣对我而言不只是开阔了事业,对我的学习帮助也很大,能考出713的好成绩,离不开从小被父母逼着看历史书。”
而读历史我推荐当年明月写的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此书以史料为基础,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,并加入小说笔法,语言幽默风趣。对明朝十六帝和王公权贵、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,尤其对官场政治、战争、帝王心术着墨最多,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、人伦道德的演义。此书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必读十本好书之一,还是众多名人、名流的枕边书。
笔者读《明朝那些事儿》多遍,受益匪浅,很多生活中的困惑、难题,历史上都有相似典故,古人的解决方法,我们可以借鉴、运用。现在升级插画详解版,整套9本,特价158元,想学习的朋友,请点下方横条购买
古时候,道人给一个少年相面,断定他命该饿死。后来,他做了一件事,让道人再碰到他的时候,大吃一惊,说他的命运已改。最终,他进士及第,位至宰相,寿登耄耋。
这个少年就是唐朝的裴度,他年少的时候,父母双亡,家境贫寒,有个亲戚姨父王员外叫他跟着做生意,他又一心只读圣贤书,不肯经商。
于是,他只得寄居在山神庙中,好在附近有一个白马寺,长老愿意供他斋饭。可以说他的处境,和北宋的吕蒙正(住破窖,吃斋饭,苦读书)很接近了。
一天,一个道人为裴度相面,说他面相上,“纵理纹入口,法当饿死“,也就是这辈子,不管怎样,最终是要被饿死的。
还有一个是周亚夫,也是汉景帝的杰作。周亚夫身为宰相,汉景帝忌惮他的威名,给他找个罪名,下在牢狱里,周亚夫心里怨恨,绝食而死。可以说这两人是极富极贵,却不得善终。
却说有一个韩太守,因廉洁为官得罪国舅傅彬,被诬陷入狱。韩夫人与女儿琼英辛辛苦苦筹钱,想把韩太守救出来。幸得朝廷采访使李邦彦,赠玉带相助。琼英路过山神庙时不慎失落玉带,被裴度捡到。
裴度自思:“此乃他人遗失之物,我岂可损人利己,坏了心术?”于是坐在捡到宝带的地方等候失主。过了一会,只见有个妇人啼哭而来,听到她道:“老父陷狱,借得一条宝带,要去赎罪。偶到寺中盥手烧香,遗失在此。如有人拾取,可怜见还,全了老父之命。”
裴度将一条宝带,即时交付与妇人,妇人拜谢而去。
后来,裴度又遇到那个相士。相士见到他,大吃一惊:“足下骨法全改,不再是之前的饿莩之相,得非有阴德乎?”
裴度表示没有。
相士又说:“你再想想,肯定有拯救溺水之人,或冲进火海救人之类的事情。”裴度于是说了捡到宝带归还宝带的事情。
相士说:“这是大阴功一件,他日,你一定富贵两全,可以预先恭贺你了。”
后来裴度果然进身及第,位至宰相,寿登耄耋。
正是:
面相不如心相准,为人须是积阴功。
假饶方寸难移相,饿莩焉能享万钟?
@翻倍小蚂蚁
故事源于《裴晋公义还原配》中的前面两段,《喻世明言》第九卷。
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版本,《裴度还带》,元代关汉卿作,全名《山神庙裴度还带》,写的是裴度拾金不昧因而救人性命,最终得中状元的故事。
在关汉卿的元杂剧里,韩氏母女正要绝望自尽,裴度将玉带归还,韩太守一家三口性命皆得救。裴度送韩氏母女出门之时,山神庙倒塌,裴度得以逃脱横死厄运。后来,裴度赴京赶考,得中状元,并与韩琼英结为夫妇。
从“裴度还带”和“裴晋公义还原配”两个故事,可以看出,裴度从小到大,一辈子都是一个好人,正人君子。
故事的主旨还是劝人向善,“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”,因为做了好事,前程肯定是好的。
官居极品富千金,享用无多白发侵。
惟有存仁并积善,千秋不朽在人心
面相不如心相准,为人须是积阴功。
假饶方寸难移相,饿莩焉能享万钟?
无室无官苦莫论,周旋好事赖洪恩。
人能步步存阴德,福禄绵绵及子孙。
能看懂这三首诗,做到,那也是我们人生的福气!
熟读古人故事,学习古人智慧,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正确的道路,不负此生!
#我要上头条##微头条日签#
一次,朱元璋、刘伯温外巡,途经一个客栈时,遇上尼姑和和尚纠缠不清——尼姑状告和尚轻薄她。和尚脸上涨得通红,一句话也说不出!然而,朱元璋闻了一下尼姑,就决定处死尼姑!#我要上微头条#
纵然朱元璋声誉两边倒,褒贬不一。但在体察百姓疾苦,兴办教育、选拔人才的重大决策上从来不含糊。或许,这也是他深埋心底的那颗善良的种子悄悄生了根。
童年时,放牛、要饭,早早失去父母,后来又没了哥哥,为了充饥,他只能剃发到皇觉寺做和尚。
相由心生,一个人的性格、心术或多或少都能在他的脸上反映出来。当日,看到人群中的和尚和尼姑。乍看之下,朱元璋发现这个和尚仪表堂堂,面容清秀,身材魁伟。但他对于尼姑的指责、谩骂完全不理会。
状告和尚的尼姑,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。朱元璋暗暗观察该尼姑,她身材高挑,眉宇间透露着一丝妩媚,举手投足间风情款款。顿时心里对这桩案子便打了一个问号——难道是尼姑利用美色诱使和尚行为不检点?
直到后来,围观的人越来越多,各种声音参差不齐,有人说和尚的不是,有人指责尼姑不正经,熙熙攘攘之下,只能交由当地县太爷决策。然而,当地县太爷也是一脸懵。此时,刘伯温告诉朱元璋,尼姑面色红润,脚步轻盈,显然是常年被浸润的面相——此女子绝对不简单。朱元璋非常认同刘伯温的观点,两个人真可谓“君臣一条心”。
县衙之上,草根皇帝朱元璋做起“智多星”,协助一起办案。朱元璋走到和尚和尼姑中间,来回三个踱步,他便心中早已做了决断——罪在尼姑。然而,当朱元璋一经盘问,发现真正的大案还在后面,直接判处尼姑死刑。
朱元璋何以如此果断地判定尼姑就是凶犯呢?答案就在于他闻到了尼姑身上胭脂粉黛的香气,加上旧日里脖颈和耳环上因为佩戴首饰而勒出的痕迹,朱元璋一下就断定了尼姑心思不纯。
与此同时,朱元璋遣派手下人查访到这一带的几桩命案有了蛛丝马迹。无巧不成书——朱元璋的猜想完全正确。根据和尚口供,他目睹了尼姑在寺庙里给客人的饭菜下毒,她们通过毒害客人,从而将别人的财产、物资据为己有。
辅助和尚言辞的是,朱元璋手下人告诉他尼姑所在的寺庙里发现了年龄三十余岁的男尸。这时,尼姑被吓到脸色发白,自己的蛇蝎心肠已经败露。
原来,因为该和尚目睹了尼姑祸害别人的现场,本来要一并将和尚杀掉。不曾想,这个美艳的尼姑却动了歪念——她试图引诱并和尚与其发生暧昧,以为只要和和尚发生了关系,自己劫财、杀人的阴谋和尚就不敢说出去。于是,便有了和尚百口难辨的上面一幕。
魔高一尺,道高一丈。尼姑的心思,的确很让人折服;但也不可小瞧朱元璋的智慧和观察力。虽然出生草莽,可朱元璋绝不是大老粗——市井小人尼姑在明太祖眼里,可以说不值一提。作为大明开国皇帝,朱元璋和大明王朝权臣、重臣们斗智斗勇才是真正的大戏。
朱元璋的过人之处,一方面在于他能团结该团结的力量;另一方面,也在于他能将身边权臣、亲信的生死死死攥在手里——纵然这些人个个才华横溢,身怀经天纬地之才。
大明开国功臣,李善长、蓝玉、胡惟庸等人,都不得善终。因此,后人对朱元璋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。但有一点毋庸置疑,朱元璋任何时候都会为底层老百姓考虑。或许,是因为他曾经受过饥饿,体验过吃不饱、穿不暖滋味,所以多了一份感同身受。
@长安说书 为人一世,有时候我们需要初心永驻,不忘自己从哪里来;有时候,也需要我们抛开过往、放下负担,从大处着眼。一如朱元璋,当江山已打下来,当权臣们拉帮结派,骄横跋扈,祸及一方时,他自然要放下江湖上的兄弟义气。
打江山靠兄弟情谊,这当然没错;然而,治国守社稷,需要的是法律,规矩。俗语说,没有规矩,无以成方圆。况且,此一时,彼一时。如今的朱元璋已非昔日朱重八。但是,权臣们好像不懂这个道理。
朱元璋,既能胸怀天下,又可以明察秋毫。在冯梦龙的《智囊》中有这样一个记载:当朱元璋意欲处死刘伯温时,大脚马皇后闻此讯息。于是,马皇后遣人送给刘伯温一筐枣,一筐梨,刘伯温瞬间就领悟了马皇后的用意,所以他告老还乡。
战场、打打杀杀是江湖,但人情世故、利益交际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心性的地方。有时候,那些温声细语的宽容、厚爱可能才是“陷进”。
读透历史,可以让人通透、处惊不变,一眼看透事物本质。从先秦到明朝,从帝王权术、群臣制衡,再到小民安身立命、发财致富,冯梦龙的《智囊》一书中记录了1200多个小故事,长则1000字,短则300字,不仅贴近现实,而是实用易学,看后令人醍醐灌顶!
康熙、乾隆将其视为治国利器,素有“半个孔子”之称的晚清名臣曾国藩每日三读《智囊》,杜月笙每天让人读《智囊》给他听。
读透人性,不是让自己变圆滑、世故,而是让自己时刻进退有度,不陷于被动!戳下【看一看】
《智囊全集》—冯梦龙
朱棣正要起兵,突然狂风暴雨席卷燕王府,将大片檐瓦吹落在地,朱棣瞬间吓得额头冒汗,手足无措。和尚姚广孝却大喜道:“这是吉兆啊!自古飞龙在天,必有风雨相从。王府的青瓦堕地,这预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黄瓦了。”
在此之前,朱允炆用齐泰、黄子澄的建议削藩,不到一年的时间,周王、岷王、湘王、齐王、代王先后被废。燕王朱棣看着一个个藩王变成阶下囚,他便在姚广孝的建议下,加紧活动,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,以勾逃军为名,收罗异人术士。表面上,朱棣藏起锋芒,假称有病,暗中则加紧练兵,偷偷赶造军器。
姚广孝是历史上一位很奇特的和尚,别人造反或者跟随主帅造反,是因为被逼迫或为了富贵,而姚广孝造反,则是为了造反而造反。
他十四岁剃度出家,法名道衍。后来拜道士席应真为师,学习阴阳术数,和尚拜道士为师,可以看出姚广孝就是与众不同。
1382年,马皇后病逝后,朱元璋挑选高僧随侍诸藩王,为马皇后诵经祈福。就在此时,姚广孝结识了燕王朱棣,也就在此时,姚广孝给朱棣定下了造反的规划。
马皇后葬礼结束后,姚广孝随朱棣前往北平,任庆寿寺住持。他名义上虽是寺庙住持,但时常出入燕王府,与朱棣密谈,怂恿朱棣起兵造反。
朱元璋死后,朱允炆继位,实行削藩之策。由于朱允炆考虑到朱棣的势力强大,所以先拿弱小的藩王下手。朱棣看着一个个藩王相继获罪,被废除藩国沦为阶下囚,他明知道自己也会迎来这一天,但每每想到自己是以地方对抗全国,便起了忌惮之心,始终下不了起兵的决心。
直到1399年六月,燕王府护卫百户倪谅告发朱棣谋反,朝廷下令逮捕燕王府官属。都指挥张信暗中向朱棣报信,说明了倪谅已告发他的情况和朝廷已经动手的消息后,朱棣被逼到绝路,只好决定以清君侧,诛杀齐泰、黄子澄为名,立即起兵,号称奉天靖难。
但就在起兵之时,狂风暴雨席卷燕王府,檐瓦被吹落了。在古代,檐瓦被吹落,或者雷电引发大火,流星坠落等,通常被认为是不祥之兆。朱棣对于造反本就心有顾虑,没有信心,遇此情景,心中大惊,顿时额头冒汗。
和尚姚广孝善察人心,知道朱棣心中起疑,就给出了另外一种积极的解释:“这是吉兆啊!自古飞龙在天,必有风雨相从。王府的青瓦堕地,这预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黄瓦了”。
姚广孝一语,使朱棣等人心中疑虑全消,放手一搏。不仅如此,在此之前,姚广孝还屡次用妙言怂恿、鼓动了朱棣造反。
在马皇后的葬礼上,姚广孝初次见到朱棣就说:“我要送顶白帽子给燕王——臣奉白帽著王”。众所周知,王上加白,就是皇字,意思是要送给朱棣一顶皇帝的帽子。
朱棣起兵之前,信心不足,曾忧虑道:“百姓都支持朝廷,怎么办?”姚广孝则答道:“臣只知道天道,不管民心。”
也许姚广孝真的会算命、相面,在马皇后的葬礼上就看出了朱棣的帝王之相。而他本人,由于自幼研读经书,精通三教、阴阳术,和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,具备了预示未来的本领,所以他看出了历史的走向,所以对朱棣起兵很有信心。
后来历史的发展,也果如他所料,朱棣自1399年6月起兵,以少胜多,到1402年六月,朱棣就在南京奉天殿即了皇帝位。可谓是历史上王爷造反成功的罕见案例,而这份大功劳,姚广孝首屈一指。
姚广孝虽是和尚,却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,被称为“黑衣宰相”,他在幕后怂恿朱棣,给朱棣出谋划策,最终协助朱棣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,且最终获胜,历史上绝无仅有。
历史有料、有趣, 读历史我推荐当年明月写的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此书以史料为基础,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,并加入小说笔法,语言幽默风趣。对明朝十六帝和王公权贵、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,尤其对官场政治、战争、帝王心术着墨最多,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、人伦道德的演义。
此书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必读十本好书之一,还是众多名人、名流的枕边书。截止2014年,累计销量过千万册,创下图书销量奇迹,作者不仅获版税4100万元,2018年5月出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。
笔者读《明朝那些事儿》十几遍,每次都受益匪浅,很多生活中的困惑、难题,历史上都有相似典故,古人的解决方法,我们可以加以借鉴,甚至搬来运用。现在升级插画详解版,整套9本书,做活动158元,想学习的朋友,请点下方横条【看一看】购买
元末的农民起义军中,很多农民领袖挡不住元朝的糖衣炮弹被招安,包括朱元璋也曾和元朝暗通消息。但有个狠人除外,反抗暴元的路上不屈不挠,这个人就是陈友谅。
元朝末期,贪污剥削愈来愈严重,政府卖官鬻爵,敛财花样百出,百姓在生死线上挣扎。不仅如此,元政府还推行严厉的民族压迫政策,将百姓分为四等。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。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,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,不能拥有铁器,连一把菜刀也必须几家合用。
赋役沉重,民族矛盾激化,而且灾荒不断。1333年京畿大雨,饥民达四十余万。次年江浙被灾,饥民多至五十九万;1337年,江浙又灾,饥民四十余万。1344年,黄河连决三次,饥民遍野。
在天灾人祸的迫害下,农民成群地离开土地,武装起义相继而起,元政府妄图以此镇压以汉族为主体的反元斗争,伯颜甚至扬言要杀绝张、王、刘、李、赵5姓汉人,这些倒行逆施,更激起统治危机,终于导致了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发生。
全国各地的百姓揭竿而起,声势浩大,徐寿辉曾一度拥兵百万,好似要吞并了残元,除他之外还有:明玉珍、韩林儿、方国珍、张士诚、朱元璋等。由于起义军势大,发展快,而且遍布全国,元廷顾此失彼,便采取了军事镇压和政治诱降相结合的两手政策,一方面严令各地元军攻打红巾军,并逐步收复一些失地;另一方面“招安”红巾军。
而好多起义军经受不住元廷的糖衣炮弹,竟天真地接受了招安。比如方国珍,1356年,元廷授他海道漕运万户。次年,升江浙行省参政,江浙行省参政,还让他效仿宋江,派他去讨伐张士诚,七战七捷,败张士诚军于昆山,张士诚也降元。
张士诚降元后,被封为太尉,割据浙西。此后六年间,每年都负责向元廷输纳漕粮,直到1363年春,派大将吕珍攻安丰,逼走韩林儿、刘福通后称吴王,才向元廷停供漕粮。除了他们,后来建立了大明朝的朱元璋,也曾暗通元廷。
朱元璋占领南京后,虽实力大增,拥兵十万。但相比于陈友谅、张士诚还是弱小的,而且四面受敌,东面和南面都是元军,东南是张士诚,西面是陈友谅,彼此敌视攻打。在此情况下,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建议,避免两线作战,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、张士诚,最后再消灭元军。
刘伯温给朱元璋指出,元廷已是强弩之末,而陈友谅野心勃勃,实力雄厚,是他称帝路上的主要敌人。所以建议朱元璋先和元廷通好,表面接受招安,让元廷的矛头指向其他义军,朱元璋腾出手来对付陈友谅、张士诚。等陈友谅、张士诚、方国珍等劲敌被消灭后,残元也就不足挂齿了。
只是朱元璋消灭了其他起义军、元军,建立明朝,明朝的史官对朱元璋暗通元廷,接受招安这类不光彩的事情,自然避讳之,所以史书少见而已。
然而,在所有起义军中,唯独陈友谅是个狠人,他坚决不接受招安。陈友谅是渔家之子,从小在渔船上长大,儿时爱读书,略通文义,而且臂力很大,还学习了武功。曾有一位相面的风水先生看了他祖先的墓地后说:“日后定会富贵。”
陈友谅心中暗喜,后曾任县里的小吏,但他一直记着风水先生的话。1355年,起义军领袖徐寿辉遣倪文俊攻破陈友谅的家乡沔阳,陈友谅便加入红巾军,后以功升元帅。
在元廷的诱惑下,倪文俊贪图富贵,与元军谈判妥协投诚,将他俘获的威顺王子作为人质,要求元朝廷封他为湖广行省平章,企图走上背叛天完红巾军的道路。
但由于双方讨价还价,没有达成一致结果,倪文俊杀死质威顺王的儿子,中断了归顺元朝的道路。然而倪文俊的权力欲继续膨胀,图谋杀害徐寿辉,篡夺天完政权的帝位。因做事不密,未能成功,失败后奔往黄州陈友谅处。
不料,陈友谅不仅不想归附元廷,而且野心更大,他先杀了倪文俊,换取徐寿辉的信任,再剪除徐寿辉的左右,掌控天完政权。等时机成熟,杀了徐寿辉,自己即皇帝位。陈友谅雄心勃勃,不仅坚决拒绝元廷招安,还自立为帝,建立陈汉政权,欲吞并其他起义军,扫除残元,一统天下。只可惜,壮志未成,身先死。
历史有料、有趣, 而且许多高考状元都是历史的受益者,比如2018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曹静怡,考出713分的惊人成绩,被采访时她曾坦言:自己从小就是一枚“历史迷”,还说:“这份兴趣对我而言不只是开阔了事业,对我的学习帮助也很大,能考出713的好成绩,离不开从小被父母逼着看历史书。”
而读历史我推荐当年明月写的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此书以史料为基础,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,并加入小说笔法,语言幽默风趣。对明朝十六帝和王公权贵、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,尤其对官场政治、战争、帝王心术着墨最多,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、人伦道德的演义。此书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必读十本好书之一,还是众多名人、名流的枕边书。
笔者读《明朝那些事儿》多遍,受益匪浅,很多生活中的困惑、难题,历史上都有相似典故,古人的解决方法,我们可以借鉴、运用。现在升级插画详解版,整套9本,特价158元,想学习的朋友,请点下方横条购买:
1723年,刚登基的雍正为生母德妃侍疾,第二天,德妃薨逝。雍正立刻下旨,追封她为皇太后。并说:“儿子当皇帝,母亲您就应该做太后,不管您愿不愿意,您都是。”
雍正的生母德妃是后宫中奇葩的存在。
她十六入宫,只是个宫女,被康熙宠幸后,三年抱两娃,从一个小宫女直接做到了妃位。
之后的几年,德妃又给康熙生下了3个女儿和一个儿子。
尽管最终只养活了一儿一女,但康熙对她的宠爱却如涓涓细流,从未断过。
根据《清圣祖起居注》中记载,即使到了50岁的高龄,德妃依旧能够得到康熙爷的青睐,三天两头被翻牌子。
这种如平凡夫妻间的小确幸,不知羡煞多少后妃。
在第三任皇后佟佳氏去世后,康熙就再没有立过皇后。
德妃凭借着自己温婉不争和善解人意的性格,在后宫中也获得了稳稳的地位。
而她的两个儿子显然没有继承她与世无争的性格。
在康熙的九子夺嫡中,两人双双成为最终进入决赛的选手。
德妃的大儿子,就是我们熟悉的四大爷雍正。
他出生的时候,德妃还只是一个小宫女,所以,四阿哥出生一个月就送到康熙的亲表妹,前面提到过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那里养着。
佟佳氏没有儿子,对四阿哥如亲儿子一般教养。
但好景不长,在1689年,佟佳氏病重,康熙又是去太庙祈福,又是封她为皇后冲喜,可依旧无法挽回表妹的生命。
8月,在被封为皇后的第二天,佟佳氏去世了。
此时,年仅10岁的四阿哥也就自然而然回到了自己亲生母亲德妃的乌雅氏身边。
可当四阿哥胤禛来到德妃宫中时,他失望了。
此时的德妃,刚刚生下十四阿哥胤禩不久。
怀抱着还未满周岁的小儿子,德妃的眼里充满了母爱的光。
但在看相胤禛时,却如此陌生。
可现实告诉胤禛,这个亲娘根本就没有时间管自己。
加上青春期的到来,四阿哥胤禛和德妃的争吵越来越多。
而看着这个半大的儿子,德妃也只能扶着额头,一声接一声地叹息。
好在,她还有一个儿子,也就是十四阿哥胤禩。
随着十四阿哥胤禩的长大,德妃母爱的天秤更加明显地偏向了小儿子。
而在感情上几乎裸奔的四阿哥胤禛随着年岁增加,开始学会靠自己保护自己。
他和所有阿哥都保持亲厚的关系,但却不轻易站队。
他的话越来越少,只是仔细观察,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,才会如雄鹰一般出击。
随着康熙两次废太子事件的落幕,前面蹦跶的欢的大阿哥、八阿哥都倒了。
而老四这个“闲人”,却越来越得到康熙的青睐。
在1718年,康熙派十四阿哥胤禩出征青海,收拾葛尔丹,并给他挂上了“大将军王”的头衔,允许用御驾亲征的仪仗出行。
而老四依旧不紧不慢,每日侍奉在老爹身边。
当康熙病倒在床时,他更是衣不解带地侍疾。
或许,真的是胤禛表现出来的仁孝感动了康熙,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下谕:传位给四阿哥胤禛。
虽然在民间有许多雍正得位不正的传言。
但是,在当时的环境下,八阿哥得到众多朝臣的支持,十四阿哥胤禩还在外带着十万西北军。
但凡不是康熙亲口说要传位给老四,这两人都可能里应外合,说反就反!
而得到传位后的雍正开始变得不再和谁都“亲厚”了。
他先后将参加了九子夺嫡的众多兄弟圈禁了起来,对那些和自己不对付人痛下杀手。
即使是在他登基时有赫赫功劳的大舅哥年羹尧和“亲舅舅”隆科多,也不手软。
而自己一母同胞对弟弟,十四阿哥则被他一直囚禁了十三年。
这些或许是帝王心术,但更多地,是雍正对自己安全的考虑。
君子不立于危墙,他要早做打算。
而这些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好皇帝。
雍正在位的十多年里,废除了许多康熙晚年的弊政,建立了一个清廉的官场体系。
大家可能想不到,在《甄嬛传》里,每天在后宫瞎转悠的四大爷,其实是个工作狂。
从《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》来看,雍正在位13年,总共批阅汉文奏折3.5万件,满文奏折7000件,朱批总字数超过1000万字。
换算到每天,一天他要写三千字左右。
而这仅仅是奏折,还有大小朝会,和各种祭祀礼仪活动等等。
所以,雍正每年只允许自己放一天假,那便是他的生辰。
他靠着自己的毅力,将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盛世推向了高潮;
他给儿子乾隆留下的是一个国库充盈,朝堂清明的王朝;
如果非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评个劳模,雍正帝当之无愧。
但就是这样一个皇帝,却一辈子没有得到母亲的谅解和爱。
乌雅氏至死不愿称太后,她不承认雍正是自己的儿子。
或许,在乌雅氏心中,只有十四阿哥才是她一生的依靠,雍正囚禁了十四,也就断了自己的命根子。
因为不被母亲爱,雍正习惯了自己思考更多;
因为没有母亲的庇护,他学会了心思缜密地布局;
因为不被母亲谅解,才让他一心扑在国事上,发奋图强,要有一番作为。
有时想想,或许命运很多时候会给我们一些难堪,但正是这些难堪,才提醒我们,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。
毕竟普通玩家只有标准配置可以选,而高端玩家才有机会完成“自定义”的选项。
一个风 水的故事。
大学士袁文荣的父亲清崖先生在世时,是一个特别穷的书生。
因为太穷了,他的高祖父、曾祖父死后都没有钱安葬,并不是说他们家的人都死绝了,只剩下一个清崖先生,而是他一众叔叔伯伯兄弟没一个能顶事的。
没办法,清崖先生日夜教书,最终攒够了买地安葬的钱,准备让先人入土为安。没安葬时也不见那群人吱一声,一听要葬人,大家跃跃欲试,纷纷来了精神。
这群叔叔伯伯兄弟,不是嫌买的地风水不好,就是嫌下葬的日子时辰没选对,总之,就是不让你好过。
从清崖这个名字就能看出,这是一位清高孤傲的读书人。受够了这群拉胯亲戚的摆布,他一气之下,将全族一百多人喊到家庙,祭祀完毕后,他举着三根香对天祈祷:
“如果因为风水问题,在葬了高祖父、曾祖父后,有任何对后世子孙不利的情况,我一个人甘愿承担所有不利后果,与其他诸位叔伯兄弟没有任何关系。”
这种话都说出来了,足以见得他葬人的决心,大家这才不甘不愿地放了行。
三年后,袁文荣降生了,这人长相奇特,脸蛋漆黑,但从脖子以下肌肤纯白如雪。别人都传这种面相的人,乃是乌龙转世,最终也不知是风 水选对了,还是人家确有实料,总之,袁文荣官至大学士。
后来袁文荣死后,他的孩子袁陛升开始安葬父亲。大概是祖父当年葬父的举止太过惊世骇俗,又加上父亲“乌龙转世”的传说加持,导致他一直以为是祖父选了块风 水宝地,家里才发达成这副样子。
这孩子没有遗传到祖父的血性,更没什么主见,反而因为上述种种,非常笃信风 水。当时,常州有个姓王名大柱的风水名家,被公卿大夫奉为神仙。
其实,这行业不管你有没有本事,只要打出名气去,找你办事的人绝对如过江之鲫。
也不知是为了故意地特立独行好显示世外高人的奇异,还是天性如此,这位王大柱性格特别古怪。再加上为了吊着那些求他办事的人的胃口,还故意张狂,用种种奇货可居的手段抬高身价。
听说大学士之子来请他看风 水,王大柱架子端到天上去,不给千两白银甭想请动老子。没办法,袁陛升为了给老子找个风 水宝地安葬,保住这荣华富贵的地位。只得凑了钱将王大柱请来了。
王大柱进了门,简直将一个世外之人乖张的脾气秉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。吃饭时,扔盘子摔碗,睡觉时,拆屋子撕床帐。不屑于吃这狗食,不屑于住这狗窝。
堂堂大学士的府邸,竟然被他贬低到这个地步。但为了好风 水,袁陛升忍了,不但忍,还笑脸相对,小心伺候。最终在袁陛升的曲意逢迎下,大柱给他指点了一块风水宝地。
这块地原是慈溪某位侍郎的坟地,在西山之南说是风水宝地,但侍郎一家却子孙衰弱,没什么发迹的征兆。大柱却相中了这块地方,让他不管怎样一定要买下来,绝对能保子孙昌盛,家族发达。
忍了这么久,不就是为了这么一句话吗?袁陛升赶紧找到侍郎,等急匆匆跟他们家签了地券,勘度完毕,从西山回家时,已经是二更时分了。
迈步入了相府,大柱对着袁陛升吹嘘自己之前的光辉业绩。爬上爬下一整天,袁陛升背后吐了一背热汗,再加上连日奔波,劳心劳力,直到今天才算是真正放稳当了心。
他胡乱擦一把脸,耳朵里听着,只是兴奋地点头,袁陛升自认为百世富贵已经尽在掌握之中。
正盘算着今晚好好睡个安稳觉,忽然,眼睛被一阵诡异地亮闪了一下,袁陛升下意识往明晃晃的客厅望去。客厅正中坐着一个人,只见这人乌帽绛袍,旁边随侍着两名童仆。
袁陛升觉得这架势有些眼熟,等仔细一看,他一身热汗当场冷成了寒冰。明晃晃烛下的男人不正是我爹吗?您老人家怎么从地底下出来了?
袁陛升赶紧趴到死鬼老爷子脚下,瑟瑟发抖。果然是早已经作古的袁文荣。
他看着这不争气的儿子,勃然大怒,破口大骂道:你个不肖子,某某侍郎是我翰林院的前辈,你猪油蒙了心,竟然听这个贼狗奴的指使,想把人家的地夺过来,以前你祖父埋你曾祖父时,是何等存心?你现在埋我,又是何等存心?
一声声尖锐的问话直击袁陛升内心最阴暗处,他吓得一声不敢吭。
见收拾了儿子,袁文荣转头对着王大柱怒目而视,骂道:贼奴才!用富贵利达之说诱人钱财,坏人心术,简直比娼优媚人取财还要下流无耻。
骂罢,老爷子扭头吩咐左右:这么俩狼心狗肺的玩意就该受人唾弃。
两个小童听了命令,走到两人面前,分别吐了两人一脸唾沫,两人吓得噤若寒蝉,只能被动实施唾面自干的涵养。
等骂完儿子,袁文荣起了身,这是要回地下了。随着他的起身,那明亮的灯烛也随之熄灭。再看,死寂的客厅内已经没有半点鬼影了。
袁陛升面色如土,马上命下人点燃烛火,烧了今天下午千方百计得来的地券。地还是侍郎家的地,他忙前忙后,受了这么多委屈最终什么也没捞着。
王大柱也没得好,被童子吐过唾沫的地方,自动地生了白蚁,白蚁无时无刻不顺着他的衣领往身体里爬,怎么拂都拂不尽。
时间长了,这些诡异出现的白蚁竟然变成了虱子,一直到他死,凡是王大柱坐过躺过的地方,都能抓出一把一把的虱子来。
#故事##民间故事#
吕后计杀韩信,韩信临终叹道:“真后悔没听蒯通的计谋!”刘邦抓来蒯通责问说: “你为什么教唆韩信反叛?”蒯通淡定地说:“狗总是要对主人以外的人狂吠。那时我只知韩信,不知道有您。
况且秦朝丧失帝位,天下之人共同去抢,有才能的人首先得到。天下纷乱,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要去做您所做的事,只是能力不够,您能把他们都杀尽吗?”
刘邦听闻蒯通一番论述后,就赦免了他,蒯通后来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,得以善终。如果韩信当初听从蒯通的计谋,应该也会善终,甚至和他们三分天下。
韩信拜将后,刘邦就采用韩信的计策,先攻三秦,然后兵分两路,包抄项羽。起初,刘邦军比较顺利,攻占了很多地盘,诸侯相继归附。但刘邦和韩信分开后,打不过项羽,处处受挫,而韩信凭借着高超的军事才能,一路破关斩将,攻破赵、代,降服燕国,又攻占齐国,军威大振。
韩信攻占齐国后,因手握重兵,自认为功高,就自立为代理齐王。而当时刘邦正兵困荥阳,和项羽斗得疲惫不堪,双方处于胶着状态。由于刘邦受挫,项羽占据上风,之前归附刘邦的诸侯,又纷纷脱离刘邦,甚至站队项羽。 所以,刚刚占据齐国的韩信,成为刘邦、项羽胜败的关键点。
刘邦和项羽,都派出使臣拉拢韩信,刘邦派张良亲自前往,立韩信为正式齐王,以便安抚他;项羽也派武涉去劝说韩信,想要和他联合。
韩信的谋士蒯通,知道天下局势的变化取决于韩信,就暗示韩信说:“我曾经学过相面术,观察您的脸谱,最多不过被封为侯爵,又总是处于危险之中;而看您的背形,则非常尊贵,难以说出。”
韩信知道蒯通话中有话,就屏退左右,单独询问蒯通。蒯通为他分析说:“现在刘邦、项羽已经争斗了三年多, 国库的粮食将要耗尽,百姓苦不堪言,不知归顺于谁,双方都已经疲惫不堪,却仍不分胜负,智谋、勇力都陷入了困境。
现在刘邦、项羽二人的命运就掌握在将军手里,您帮助汉王,汉王就会取胜;您与楚王联合,楚王就会成功。但我设身处地的为您考虑,最好的决策就是谁都不帮,和他们共同存在下去,三分天下,鼎足而立。
您用兵如神,百战百胜,战场上无人可敌,而且现在占据强大的齐国,要兵有兵,要粮有粮,再联合燕、赵两国,出兵到楚汉的后方,如此一来,楚汉都会畏惧您,天下诸侯谁敢不听从您命令!
如果您再怀柔天下,以恩德安抚其他各路诸侯,礼贤下士,善待百姓,那么天下诸侯都会争相归附与您。
韩信犹豫不决,对蒯通说:“汉王待我不薄,我怎能见利忘义、背恩忘德呢?”
蒯通又说:“要说恩义,当初张耳、陈馀乃生死之交,亲密无间,但最后两人却因一点嫌隙,水火不容,必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。您和汉王的感情,能和他们二人相比吗?
鸟尽弓藏,兔死狗烹,敌国破灭,谋臣就将死亡。当初大夫文种不仅使即将灭亡的越国生存下来,还使勾践称霸于中原,但他功成名立后,却遭杀害,从忠于君主这方面说,您能比得上大夫文种吗?人心难测,您认为汉王不会加害与您,是错误的。
以您现在的威望和军功,如果归附汉王,功高震主,刘邦会怕您;归附项羽,楚军怀疑您,所以您都不会有好的结局。天予不取,反受其咎;现在时机到来不行动,反而会得到灾祸,希望您深思熟虑。
韩信仍旧犹豫不决,不忍心背叛刘邦,又自以为功多,认为刘邦不会有负于他,就谢绝了蒯通的建议。蒯通知道韩信早晚遭祸,就假装疯狂做了巫师而去。
其实韩信不懂帝王心术,早在韩信为大将军后,刘邦便对韩信有所疑忌。但刘邦隐藏得很深,迫于形势,刘邦一方面巧妙地利用韩信攻城略地, 另一方面,待自己羽翼丰满、实力雄厚之后,便开始一步步地排挤、贬低韩信。
项羽兵败垓下身亡后,刘邦火速冲到军中,收了韩信的兵权,将韩信改封到楚地。韩信打败了项羽,楚人自然对韩信心有怨恨,刘邦之所以封他为楚王,可见其用心叵测。
再后来,刘邦又假借游览云梦泽,擒住韩信,收了他的兵权,贬为淮阴侯。韩信心中不服,便联络陈豨谋反,但做事不密,被人告发,吕后用萧何之计杀了他,韩信临终前叹息道:“后悔没听蒯通的计谋!”
伴君如伴虎,和帝王相处需要大智慧,《智囊全集》就记录了韩信的故事,韩信之死看似偶然,也是必然,因为他不懂功高震主,兔死狗烹的道理。读史使人明智,鉴古方能知今,所以我们应多读历史故事,提升自己的思想格局,用智慧谋国、谋身、谋事。
《智囊全集》收集了上起先秦、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,既有政治、军事、外交方面的大谋略,也有士卒、漂妇、仆奴、僧道、农夫、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谋机智。
无数帝王将相、现代名人都把它选为枕边书,时常翻阅,曾国藩说此书值得细细品味,纪晓岚一日三阅,倒背如流,康熙称为国之利器,只许内部传阅,杜月笙让人读给他听。看过此书的人,哪怕悟透十之一二,都可趋吉避凶。
下方横条《智囊全集》,全套6册,有白话文翻译,字词解析,通俗易懂。特价39元,很划算,想学习、提升自己的读者可点下方横条购买:
正版全6册智囊全集白话版冯梦龙著珍藏版文白对照评解
本文相面识心术(心理学面相术)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